一文了解甚麼是釘契

      據地產站5月27日報導,有留意地產相關新聞的讀者,相信對「釘契」一詞並不陌生,到底甚麼是「釘契」?遇到釘契樓可唔可以買?有甚麼方法或手續可以「解釘」?

常見「釘契」成因

    所謂「釘契」就是在樓契加註紀錄,並在土地註冊處進行紀錄,公眾查冊時,可以看到相關「釘契」事項,而「釘契」原因很多,嚴重的可能是藏毒犯法,微小的可能是拖欠管理費等,都有機會被「釘契」,以下列舉當中較常見的4類:

1. 違反建築物條例:當屋宇署發現物業違反《建築物條例》,如違僭建、或非法改建等,會發出清拆令,有關清拆令便會在土地註冊處「註冊」。

2. 業主欠債:業主拖欠銀行按揭、財務公司、管理公司或其他私人債務而被債權人循法律途徑追討及凍結資產,以防止業主出售或轉讓該物業。

3. 違反地契用途:例如業主將工廈改作住宅用途、或住宅改為食物加工場等等,地政總處會發出警告信要求業主在限期內糾正違契用途,亦會把警告信送交土地註冊處註冊,即「釘契」。

4. 拖費用:若業主拖欠管理貴,未有如期付清差餉、地租等政府費用,政府或管理公司有權將警告信登記與土地註冊處。

釘契樓就唔買得?

      市場常見的「釘契樓」以僭建、金錢糾紛的問題為主,大部分「釘契樓」不會構成居住風險,只要準買家平衡到相關風險,例如評估清拆僭建物的資金等等,或資詢相關法律意見後,仍然可以如常交易。

怎樣「解釘」?

      如果手持物業被釘契,只要將釘契的原因解決,並取得文件證明,便可向土地註冊處進行登記,便可以「解釘」,當然最好委託熟悉物業交易的律師進行處理。而解釘的意思,並不是將指已經出現的警告信或法庭命令刪除,只是再登記另一份文件證明問題已得到解決,故日後查冊仍可清楚我到相關物業曾經被釘契。

新聞來源→ 按此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