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「摸貨」?

      據地產站10月19日報導,利嘉閣按揭代理董事總經理黃詠欣表示,近日九龍城有新盤開售銷情報捷,坊間盛傳該盤可以「摸貨」,引來不少投資者關注。

      按理今時今日樓花受預售同意書制度限制,未收樓前一律不得轉售合約權益,「摸上摸」的玩法早已被杜絕,為何這個新盤又成「例外」?其實該樓盤乃屬於市區重建局推動的舊區重建項目,而非一般私人發展商的樓花,故此其銷售機制與限制亦有所不同。

      所謂「摸貨」,簡單來說就是買家A(即確認人)與賣方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,在正式成交(即簽契及付清樓價)前,將其合約權益轉讓給另一名買家B。確認人毋須完成買賣就可套現離場,賺取買賣差價。

      這種做法曾在某些炒風熾熱的樓盤出現,尤其在開售初期短時間內價格急升的情況下,更吸引「摸客」乘勢套利。但隨着地產政策收緊,新售賣的樓花基本上已受預售樓花制度規範,購買權益不得轉讓,無從「摸」起。

      文章開首所說的九龍城新盤可以「突圍」,相信是因為樓盤乃屬市建局主導的重建項目,項目早於2011年起步,而市建局發展項目可能不完全受限於預售同意書制度,以致被部分買家看準機會炒作投機。

     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(CCL)最新錄得140.27點,創下去年八月初以來的新高。樓市看來復甦不少,但距離熾熱到要「摸貨」的地步似乎仍有一定距離。以目前來說,「摸貨」的最大風險在於樓市低位難以透過投機操作取得回報。

      另一邊廂,撇除回報不談,「摸貨」本身亦會影響單位的「業權鏈」,帶來不少風險。當然,後者主要是由承接單位的下手買家承擔,最初「摸貨」的上手買家只要單位成功「甩手」,便可「拍拍蘿柚走人」。

      因為「業權鏈」不清晰,多數銀行不願向懷疑「摸貨」的單位批出按揭貸款,即便願批,其估價亦會跟成交價有很大差異。所謂「業權鏈」,指的是土地註冊處內完整可查的買賣紀錄,銀行審批按揭時會視其為按揭抵押品的基礎。

      若登記人並非最終賣家,或註冊過程中存有法律爭議,銀行往往會視為高風險交易,接貨者極有可能需要一筆過(Full Pay)付清樓價或抬錢上會,此對大部分非專業投資者的財政會有極大的壓力。

      其次,承接「摸貨」的交易因為要在原來的買賣合約的成交日之前完成,文件處理向資金調動的時間非常緊湊。若涉及多層「摸上摸」,只要任何一位確認人失聯或違約,整條交易鏈就會瓦解,損失隨時無法挽回。

      此外,雖然政府已撤銷雙倍印花稅(DSD)及額外印花稅(SSD),但所有「摸貨」交易不論最終是否完成,均須繳交基本從價印花稅,而該筆稅項必須於簽署買賣合約後30日內繳交,對炒家而言亦是額外成本。

      如不想淪為炒家操作之下的犧牲品,讀者們可以先檢查清楚心儀單位過往易手的資料。如有需要,可諮詢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。

新聞來源→ 按此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