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地產站1月31日報導,房屋局上周五(24日)公布未來3至4年一手住宅潛在供應達10.7萬伙,引起社會關注,其中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在網上訪談節目提出質疑,認為供應量被政府誇大。
前特首梁振英今日初三赤口(31日)則在社交媒體發文稱,有關數據政府定期公開已有十年歷史,一直無更改定義,可以逐年比較、逐年跟進。他指出,政府發佈數據就是要全社會,包括市民買樓前有全面、客觀、準確和及時的依據。
梁振英引述的訪談節目是施永青旗下媒體《Finance 730》在1月25日發布的影片,包括施永青、亞洲地產創辦人蔡志忠出席,大談對2025年樓市的看法。其間施永青提及,香港並無供應過多問題,「香港(的供應量)被政府將供應誇大了」,原因是用來安撫市民,「我有工作的,我建了很多給你」,現在變成嚇怕市民以為未來很多供應。
他指出,「實際上你看過去幾年的供應,每年都是一萬三、四個供應,最多是一萬五、六。」最後他強調,現時市場面對是供應減少,強調若果你現在不買,將來就沒那麼選擇。
不過,梁振英今日在社交媒體發文指,政府統計並定期公開供應數據已有十年歷史,反問過去施永青沒有質疑這些數據的準確性,現在用同一定義統計出來的供應量就「唔啱聽」。他引用有關數據,稱地產商手上「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單位」就有2.7萬伙,是有統計以來新高,形容這是 ,沒有任何推斷的成份,政府沒有誇大。
另外,他稱由於香港的地價高,因此地產商買地後就有快建快賣的財政誘因,政府批出地契,無論是招標賣出或由地產商申請改變用途後批出的修改地契,都有完工期限是合約規定。誘因加規定,延遲施工的樓盤只是少數,因此已經開工的樓盤,落成的時間相當容易預測。
政府同時統計和公佈正在興建但未售出的樓花單位數量,2024年底6.8萬伙,已經在建築中的樓花在未來三年內都可以落成,未來三年每年的平均供應量也會比施永青提出的多得多。
根據資料顯示,房屋局公布的「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」,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9月公布,其中「未來三至四年可提供的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數量」,由「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單位」、「建築中但未作出預售的單位」,以及「已批土地上可隨時動工的單位數目」組成,數據近年反覆攀升,自2022年第4季突破10萬伙,雖然數據在2024年第一季達到11.2萬伙高峰後,連續3季下跌,不過仍然高於10萬伙。
新聞來源 → 按此瀏覽